李童生上课时说话不少,王氏总要帮公爹添两次茶水,这次熬了金银花水润喉,老童生站在院里趁热喝,王氏递茶碗的时候无意中说了一句。
是吗?
老童生提起了一点兴致:改日我考考他。
接着回课堂继续教课去了。
这对话恰好被沈玉堂出来解手听见了,沈玉堂今年八岁,正是钱氏妯娌周氏的孙子,只比沈钰守大一岁,但是他开蒙很早,已经在私塾里读了两年,是所有学子中学的最快,学的最多的人,老童生开了十多年私塾,沈玉堂在他教过的学生中,资质排名第一,如果继续读下去,是极有前途的。
王氏不识字,不知道沈昌盛拿木棍在地上划拉的对不对,沈玉堂心思缜密早就留心过,虽然沈昌盛写完会用脚将泥土踏平,但依稀能辨出,他写的天地人三字,且都是对的。
沈玉堂被深深震惊了,沈昌盛才五岁,并且只是在外面蹭课,他竟然能写对?
如果不是巧合,那就说明是个天才。
他立即有了危机感。
周氏送沈玉堂到私塾念书,是希望他多些见识,将来能做村长或者里正,这样全家都跟着沾光。
但在私塾久了,沈玉堂了解到只要书读得好,一路高中,就能做官成为人上人,将来封妻荫子,光宗耀祖,所以他现在的目标已不是小小的里正,他想科举做官。
对于农家子弟而言,这是需要深思熟虑的选择,到李童生的私塾念书,一年的束脩加纸笔费是二两左右,将来去县里的书馆读书,花销要翻数倍,开始应考后,赶路的盘缠钱,住店钱是更大的开销。
李童生考了几十年,深知寒门子弟科考的艰难,所以,他虽然很看好沈玉堂的天分,却没劝他,而是将利弊分析给他听,让他和家人好好抉择。
周氏生了四个儿子,其中三个已成家,三家又生了七个孙子,沈玉堂行二,是二房长子,虽然他极聪慧,但爷爷奶奶还没下定决心送他考科举,一是家里孩子多压力大,二是担心偏爱了沈玉堂引起兄弟不睦。
因此沈玉堂暗暗发誓,他要成为私塾最聪明的学生,要在村里营造懂事聪慧的形象,等人人都夸奖他是神童的时候,家里就会倾力支持他考科举,这时候不允许任何绊脚石出现。
树下,埋头苦写的沈昌盛没有察觉到异样,他正在练习壹至拾的繁体,一遍记不住就写五遍,五遍不够就十遍,反正他有的是时间。
不过写上小半个时辰后,沈昌盛会站起来沿着院墙走几圈,老坐着不动,不利于身体发育,身体是革命的本钱。
放学喽~
回家吃饭啦~
刚宣布下课,学子们就欢呼着鱼贯而出,李童生无奈的摇摇头,有的开蒙半年了,认识的字加起来不足五十个,不思进取啊,正郁闷着,沈玉堂乖巧的走来:老师,学生有几个问题想请教。
李童生点头微笑:问吧。
还好有个得意门生给他安慰。
王氏正在做饭,见下课了,赶紧叫住一起回家的沈昌盛沈钰守:等一等。
她想撮合公爹今日就考察沈昌盛,对那孩子来说这或许是个机会,但探头一看,公爹还在厢房里辅导沈玉堂,真不凑巧,王氏用围裙擦着手,进灶房抓了两个刚出锅的馒头,一人给一个:路上吃,先塞书袋里,不要叫别人看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