男女主角分别是的美文同人小说《西周共和行政·共伯和演义》,由网络作家“佚名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西周共和,几千年无人写的空白点。公元前841年,国人暴动,周厉王逃跑,天下无主,百官诸侯共同推举共国(于今河南省辉县市)国君共伯和代行王政,“共和行政”开始,是中国历史最早的确切纪年。然而几千年来,“周公召公执政”与“共伯和执政”两说并存,从古至今,尚无一本专著,是一个空白点,同“中国历史最早的确切纪年”的重要地位不相匹配。本书在考证基础上,将“共和行政”表现为共伯和与周公召公三人共同执政,一定程度填补几千年的空白,解决了争执。本书46万字,将地方史同中国历史、中华文化有机结合,史实性同娱乐性结合,人物事件实虚共生,根据情节需要,个别人物、时间、事件作文学性改动。尽力采用多种艺术手段,尽力巧妙构思,尽力将现代人难以阅读理解的遥远历史...
《西周共和行政·共伯和演义》精彩片段
:第十四回万仙山打虎奇遇仙妹盘大夫作媒定情为亲
(下篇)
好一个能言善辩的盘大夫!仙妹听毕,正色言道;“盘大夫之言甚是,俺自幼诵诗咏经,学医习武,自感小有所成,休言共国国君,即见那大周天子,也能应对一阵。然俺入宫,非为婚事,乃为赴诗文之会,比武之赛。”盘瓜笑道:“任由姑娘之言,只要见君即可。”仙父言道:“事既若此,请盘大夫速坐小饮。”盘瓜边笑边摆手言道:“八字刚有一笔,待亲事定下,大人不请,吾将索酒也!”
盘瓜即带仙妹速入共城,进宫面见国君共伯政,仙妹落落大方,不卑不亢,叩首施礼,言道:“吾君千岁、千岁、千千岁。万仙山小女特来以文会友,以武交朋。”共伯政听而猛楞,良久方言道;“闻姑娘学文习武,颇有所成,寡人治理共国,正要延揽良才。寡人现出一诗首句,姑娘能续乎?”仙妹言道:“任由国君大人启口。”
共伯政满面笑容,抚须吟道:“文王在上,于昭于天——”仙妹脱口而出:“此乃‘大雅?文王之什’,歌颂文王,乃周公所作,言敬天法祖,祈大周永安。后句为:‘周虽旧邦,其命维新。有周不显,帝命不时。文王陟降,在帝左右——’”共伯政闻言而惊,仙妹继续抑扬有声:“亹亹文王,令闻不已。陈锡哉周,侯文王孙子。文王孙子,本支百世,凡周之士,不显亦世。世之不显,厥犹翼翼。思皇多士,生此王国。王国克生,维周之桢。济济多士,文王以宁。穆穆文王,于缉熙敬止。假哉天命,有商孙子。商之孙子,其丽不亿。上帝既命,侯于周服。侯服于周,天命靡常。殷士肤敏,裸将于京。厥作裸将,常服黼冔。王之荩臣,无念尔祖。无念尔祖,聿修厥德。永言配命,自求多福。殷之未丧师,克配上帝。宜鉴于殷,骏命不易!命之不易,无遏尔躬。宣昭义问,有虞殷自天。上天之载,无声无臭。仪刑文王,万邦作孚。”
仙妹将“大雅-文王之什”诵得一字不漏,朗朗上口。共伯政又吟一诗:“下武维周,世有哲王——”仙妹又不急不缓应道:“此乃‘大雅?下武’。赞颂历代先王,辞格精于顶针。后句为:‘三后在天,王配于京。王配于京,世德作求。永言配命,成王之孚。成王之孚,下土之式。永言孝思,孝思维则——”共伯政忙止住道:“姑娘之才,寡人已有所知,不知姑娘能自作诗文乎?”仙妹回道:“小女才疏,勉而能成。”共伯政言道:“姑娘即以‘兴家昌国’为题,作诗成文。”盘瓜忙令侍从:“速备案几、坐榻、笔墨、简册。”
侍从忙将案几、坐榻置于正中,放上笔墨、竹简,仙妹不慌不忙,坐于榻上,挥笔写道:“兴家昌国,以人为央。重才选杰,共国必昌……”
共伯政缓缓起身,至仙妹之旁,只见一行行大篆字正形美,意蕴深广,禁不住欢喜连连,时而弯腰笑视,时而踱步赞叹,仙妹继续笔走龙蛇,洋洋千言,一气呵成。
仙妹写毕,共伯政又仔细观看一遍,言道:“妙哉!妙哉!其字、其文、其意皆为上品,真才女也——”
盘瓜又忙言道:“国君大人,姑娘还有高强武功,枪棒刀剑,样样精通,更深研医药之道。可再使姑娘舞剑演刀,诊病配药而试——”共伯政边笑边摆手止住道:“信也,信也——姑娘品貌俱佳,才学过人,真乃上天赐于寡人儿媳也——勿须再测。”仙妹羞而垂首。
共伯政继续对盘瓜言道:“依大周礼制,婚姻之礼有六:一纳彩,二问名,三纳吉,四纳征,五请期,六亲迎,寡人严守之,烦爱卿一一按序为之。”盘瓜言道:“臣定竭力尽智,置办太子殿下婚礼。”
婚礼,是人类生存的一件大事,自古及今,各个民族都有不同形式的婚礼,但喜庆和神圣的感情是相通的。西周制定的婚礼程序,是中华民族婚礼的源头范本,后世婚礼虽有发展变化,但基本仪制程序仍承西周。当代社会,虽吸收于西方婚礼的一些内容,然而除了新娘以白色婚纱代替红色婚服之外,其实质乃守西周所传习俗。
汉字“婚礼”一词,形成于西周,“婚”字之‘昏’,意指黄昏,为时间词语,因黄昏之时,日月更替,阴阳交合,故西周于黄昏举行婚礼,直接入洞房交媾。“婚”字之“女”,意为女于黄昏入男家。“礼”字为程序和规则,是人类文明的反映,具有文化意蕴。
西周婚姻“六礼”,一为纳彩,即男方请媒人向女家提亲,表示联姻意图。二为问名,即男方媒人问女方的姓名,生辰八字,看生肖、八字是否相配相克。三为纳吉,即到宗庙中占卜吉凶,得到吉兆后定下婚姻。四为纳征,即男方送聘礼到女家。五为请期,即按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测算婚礼时间。六是亲迎,即婚礼之日,男方到女家娶接。
婚姻“六礼”之中,男方每至女家,必带大雁相送。以雁为礼,寓意深刻,意义重大,首因大雁为候鸟,秋天南飞,春天北归,来去有时,从不失节,象征男女双方信守不渝。次因大雁雌雄相守,从一而终,象征忠贞不二,白头偕老。三因大雁迁徙飞行,行列有序,壮雁领头,幼弱随后,从不乱阵,象征家中长幼循序,家和万事兴。
西周时期,人口稀少,可以捕获大雁为礼,后世人口日多,无雁可捕,即改为其它礼品。
却说共伯政对盘瓜言道:“此姑娘堪称女杰,寡人甚是欢喜。请爱卿为媒,速首行纳彩之礼,寡人备金银百两,大雁一对,烦爱卿带至姑娘家提亲。”仙妹听有金银,阻止道:“国君大人,大雁乃表心之物,不可缺之。金银之物,万万不可!”共伯政言道:“此非姑娘可阻,乃大周礼制,寡人身为国君,若不守之,若何使共国举国臣民守法守礼?”仙妹闻言,不再阻拦。共和解下随身佩剑,递于仙妹:“剑表吾心,见剑如见人。”仙妹见如此利剑,欣然接过,佩于腰间。
盘瓜携带着金银大雁,与仙妹同回。
至仙妹家宅,盘瓜未进门即高声喊道“速备酒宴——”仙父闻声忙出门相迎,盘瓜大笑道:“大人真乃教女有方!令爱姑娘至国君大人面前,出口成章,下笔成文,喜得国君大人连声称赞。吾又言姑娘有高强武功,高超医道,国君大人更欢喜连连,使吾携金银大雁而来,大人速接——”
仙父听有金银,忙阻止道:“大雁可矣,金银万万不受。”盘瓜言道:“大人真乃家风高洁,令爱姑娘于宫中也如此言。然国君大人有言,须作典范以守大周礼制,方得治理共国万民,万望速速收下。”仙父只得接住,请盘瓜入室上座,言道:“盘大夫辛苦,吾有陈年佳酿,请开怀畅饮。”
仙母忙生火烹煮山鸡野兔、蘑菇山药,又放入滋补草药,直炖至酥烂透熟,端上案几,登时满屋飘香,盘瓜与仙父对饮连连,谈笑风生。
酒足饭饱,盘瓜醉态十足,腆腹告辞:“吾、吾、吾速将、姑娘,生辰八字、告于、国君,大、大人留步——”晃身摇步而去。
共伯政接到仙妹生辰八字,与盘瓜至宫殿东侧宗庙之中,敬香、供祭,摆上书有共和与仙妹生辰八字的木简,恭敬叩首,拜道:“列祖列宗,于天于冥。子孙繁衍,乃至于政,家兴国昌,政又生和,和长已冠,届当婚媵,谨供干支,吾祖吾宗,圣裁圣定。”
共伯政祈祷完毕,观香火旺旺,大喜道:“其焰腾腾,乃为祖宗欢悦,此婚大吉也。”又拆解共和与仙妹的生辰八字,推五行八卦,言道:“二人生辰八字,阴阳得位,比和互生,命旺运安,良配无疑。然卜卦演易之精要,贵在辩证研论,阴中有阳,阳中有阴,吉中有凶,凶中有吉,天道运行,福祸互转也。大吉之命,则寻其凶,大凶之命,则寻其吉。”共伯政又仔细推演良久,忽拍腿而惊叫道:“大吉之卦,果有坎难蕴于其中!‘泽雷随’之卦,泽上雷下也,泽者兑也,类象于人,乃为少女,按文王八卦推之,兑为西方,主西方有一少女相冲!莫非西方又有一少女钟情吾儿?”共伯政继续推演,终而抚掌笑道:“又雷为震,类象于人,则为长男,和儿为长子,又于东方,西方之兑泽,难撼东方之雷震,有惊无险之卦也!和儿之婚,有小难而终得圆满哉!天命与人力相合,若有坎难,尽力化之也——”
共伯政欣然对盘瓜言道:“速择黄道吉日,速定婚期,置办大婚。”
共国宫中,熙熙攘攘,上下皆忙,共伯政与共和巡视查看,忽侍从急急奔来,言道:“镐京钦差到来,现于议政殿!”共伯政与共和速至议政殿,跪接圣旨,钦差宣读圣旨道:“朕昊天有命,晓谕天下——太子姬胡大婚已定,请天下诸侯率太子速至镐京赴宴。钦此——”共伯政惊道:“天子之命不可违,君臣之礼不可逾,须先赴镐京贺喜,待大周太子婚毕,方得再行已事。”
于是,共伯政速令暂停婚事,将国政嘱于丞相,又速置办礼品礼金,与共和赴镐京而去。
正是:好事多磨应神卦,镐京生出枝节来。
欲知共伯政与共和镐京遇到何事,且听下回分解。
:序言
共伯和,西周时期共国(于今河南省辉县市市区一带)国君,于公元前841年——前828年代行王政十四年,成为事实上的中国最高统治者,年号“共和”,史称“共和行政”。共和元年,即公元前841年,因此成为中国历史最早的确切纪年。
由于年代久远,资料乏少,相关情况读者比较生疏,综合史学界研究成果,简要说明如下:
一、共伯和代行王政
周厉王姬胡统治时期,贪欲无限,胡作非为,暴虐专制,昏乱无道,重用荣夷公(荣国国君。荣国,于今陕西省户县)、虢公长父(虢国国君。虢国,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),垄断山林湖泽之利,致使国人(镐京城内的平民)无以为生,怨言四起。周厉王又任用卫巫严密监视国人,大行杀戮。大臣召公(名姬虎,通称召公虎,又有邵公、邵穆公等称)、芮良夫(芮国国君。芮国,一说于今山西省芮城县,另说于今陕西省大荔县)、凡伯(凡国国君。凡国,于今河南省辉县市北云门镇后凡城村一带)屡次忠言劝谏,但周厉王置若罔闻,变本加厉,大加迫害,继续骄横残暴,荒淫无度。公元前841年,国人忍无可忍,武装暴动,攻入王宫,周厉王狼狈出逃,奔至彘地(于今山西省霍州市),国人又追杀周厉王的太子姬静,召公被迫交出自己的儿子充作太子,被国人杀死,暴动方渐渐平息。
国人暴动之后,周厉王逃跑,天下无主,百官诸侯共同推举共伯和代行王政,年号“共和”。共伯和于危难之际,力挽狂澜于既倒,切扶大厦之将倾,十四年间,忠心耿耿,殚思极虑,一边处理朝政,一边培育太子姬静,直至共和十四年即公元前828年,周厉王死去,姬静具备了治国能力,又形势平稳,共伯和扶姬静即位,史称周宣王,自己退回共国,逍遥自乐,安度晚年。
二、共伯和代行王政的重大意义
共伯和代行王政十四年,“共”治天下,以“和”施政,平定国人暴动后面临的分崩离析乱局,文治斐斐,武功赫赫,华夏归心,神州泰安,为中华民族发展作出重大贡献。
共伯和代行王政之前,中国没有确切的历史记录,时间依靠传说而记,模糊不清。自共伯和开始执政的公元前841年起,开始确切纪年,从此以后,中国历史资料齐全,时间准确,没有间断,直至今天。
清朝末年,西学东渐,在将英语词汇“Republic”翻译成汉语时,最终确定以“共和”作对应的汉语表达方式,其一是因“共和行政”是中国历史国家产生以来唯一的选举最高领导人事件,其二是因“共和”含有共同治国、和谐相处的美好含义。因此,共伯和又成为“共和国”一词的汉语表达方式的来源。
因此,共伯和执政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都有重大意义,很大程度上不亚于秦始皇统一中国,应大力挖掘、研究其内涵,创新表现方式,开发其价值,化湮没的历史为当代社会发展的动力。但由于年代久远,传世资料乏少,且文古言简,拗口难懂,现代人难以阅读理解,成为历史热中的冷点乃至空白点,从古至今,数千年来,尚无一本反映共伯和的专著,同“共伯和代行王政”、“中国历史最早的确切纪年”的重要地位和历史影响不相匹配,致使共伯和的形象、重大贡献和历史影响不为大众了解,共伯和没有成为大众化的历史名人,是一大遗憾。如果以一定数量的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为载体,加大宣传开发力度,可使共伯和的形象深入人心,逐渐达到与其历史地位和影响相匹配的程度,与姜太公、秦始皇、诸葛亮等人齐名并立。
三、“共和行政”考
关于“共和行政”,数千年来,一直有两说,一为共伯和执政,二为大臣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政。记载共伯和执政的主要有《左传》之“至于厉王,王心戾虐,万民弗忍,王居于彘。诸侯释位,以间王政。”史学界考证“诸侯释位”为共伯和执政。《庄子?让王》之“共伯得乎共首。”《吕氏春秋》之“共伯和修其行,好贤仁,而海内皆来稽矣。周厉王之难,天子旷绝,而天下皆来谓矣。”《〈吕氏春秋〉高注补正》之:“谓诸侯皆请共伯为天子也。”《竹书纪年》之“周厉王十三年,王在彘,共伯和摄行天子事……立太子靖(静)为王,共伯和归其国。”“和有至德,尊之不喜,废之不怒,逍遥得志于共山之首。”《汉书?卷二十?古今人表第八》专列“共伯和”等。
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政之说,源于《史记?卷四?周本纪》之“召公、周公二相行政,号曰共和。”系司马迁错用史料所致。唐朝学者张守节著《史记正义》,为《史记》作注、勘误、补充,对于“共和行政”特改写为“共伯名和,好行仁义,诸侯贤之。周厉王无道,国人作难,王奔于彘,诸侯奉和以行天子事,号曰共和元年。”“十四年,厉王死于彘,共伯使诸侯奉王子靖(静)为宣王,而共伯复归国卫(共)也。”唐朝学者颜师古为《汉书》作注又言:“而《迁史》(《史记》别称)以为周召二公行政,号曰共和,无所据也。”
考证上述史籍的成书与面世时间、历史影响,《左传》作者左丘明,生卒时间约为公元前502年——前422年,《庄子》作者庄子,生卒时间约为公元前369年——前286年,《吕氏春秋》作者吕不韦,生年不详,卒于公元前235年,《竹书纪年》为战国时期魏国史书,《史记》作者司马迁,生卒年月为公元前145——前87年。因此,《左传》《庄子》《吕氏春秋》三书成书和面世时间均早于《史记》,且记载共伯和代行王政为历史真相,但由于《史记》为中国第一部通史,影响巨大,因而“周公召公共同执政”的错误说法流传后世。
《竹书纪年》虽成书时间早于《史记》三百多年,且记载共伯和代行王政用语最多、最真实,但却埋藏于魏安厘王墓中六百多年,直至西晋武帝太康二年,即公元281年,才被盗墓贼不准(人名,音Foubiao)于汲郡(今河南省卫辉市)孙杏村乡娘娘庙村南盗墓时发现,(另据《辉县志》记载,魏安厘王墓位于辉县占城镇大梁冢村北),却用于点火照明,烧掉很多,晋武帝司马炎得知后,派学者抢救整理剩余竹简,成书曰《竹书纪年》,但面世已晚于《史记》约三百年,历史影响也小于《史记》。
由于上述原因,数千年来,“共伯和执政”与“周公召公共同执政”两说并存,且“周公召公共同执政”的错误说法成为主流,“共伯和执政”不为大众所知。直至现代,出土了多件记载共伯和执政的西周青铜器,如辅师里簋、宰兽簋、克须、番匊生壶、伯大祝追鼎、晋侯苏编钟等,时间距共伯和执政很近,乃至于同期,内容真实无误。
综合研究各种古籍记载和青铜器铭文,科学缜密考证,共伯和执政为历史真相,司马迁《史记》所写“周公召公二相执政”为误解,但仍被误用,如影片《建党伟业》第八——九分钟时,剧中人物说:“共和是周朝的事,《史记》记载,周公召公二相行政,号曰共和。”
笔者认为,共和行政的十四年中,共伯和代行天子之位,周公、召公必然仍为重臣,三人“共和”,共同处理朝政。各种古籍记载都有片面性,“共伯和执政”与“周公召公共同执政”两说数千年之争早可息矣!
四、“共国”来源和共伯和身份考
对于共国的建国和开国国君,尚未发现西周的具体史料,史学界有两说,一说为周天子直接分封,另一说为卫国所封的属国。两说虽然争议,但都是王族姬姓无疑。
相传周文王百子,考证清楚的有19子,本书文学性的将共国开国国君表达为周文王第20子。
共伯和的身份,史学界也有两说,公认之说为共国国君,另有个别人认为是卫国国君卫武公姬和。考证共伯和代行王政的公元前841年——前828年期间,卫国国君为卫禧侯(又写为卫僖侯、卫釐侯、卫厘侯,约公元前856年——公元前815年在位),卫禧侯的长子共伯馀(约公元前815年——公元前813年在位),卫禧侯的次子卫武公姬和(约公元前813年——公元前758年在位),卫武公姬和约出生于公元前853年,共伯和开始代行王政的公元前841年,姬和年仅十二岁左右,何能受百官诸侯推举代行王政,管理天下。因此,共伯和系共国国君无疑。
为避免与卫国所封的属国之说冲突,本书避开卫国不提。
五、创作方法
笔者以史实为大框架,以“和”及“和谐文化”为“文眼”,将中国古典的演义风格、史学考证同现代流行的讲坛语言相结合,史实同虚构相结合,反映共国开国和共伯和出生、成长、继位、治理共国、代行王政治理天下、归回共国、安度晚年的全过程,或浓墨重彩直接叙述,或各种手段间接烘托,尽力塑造智慧非凡、德才兼备、文武双全、好行仁义、谦和待人、沉稳练达的共伯和形象,尽力表现共国朝堂君臣议政、共军将士能征善战、共国风物人情,尽力反映相关的西周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思想、价值观念、思维方式、风俗习性等方方面面,并探讨与现代社会的联系。尽力采用多种艺术手段,认真研究设计,确立创作思路,构筑框架结构,巧妙谋篇成局,尽力将现代人难以阅读理解的遥远历史表达得缤纷多彩、生动形象,增强可读性,使读者在轻松娱乐中产生共鸣,自然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,增强爱国主义意识。
在具体创作过程中,首先广泛搜集西周社会的各种资料,深入学习,穷原竟委,究典钩沉,对相关史实及相关的政治、法律、经济、军事、地理、文化、教育、礼仪、宗教、生活习俗等百科知识,尽力追求致知,严密考证,夯实基础。研究帝王将相治国之道,权谋策略,为政得失。第二,对冷涩僻难、诘屈聱牙的词汇,以现代思维恰当诠释发散,作通俗化、形象化处理。如周王自称“余一人”,读者生疏费解,又影响上下文理解,即依历史小说的惯例,以后世的“朕”代替,诸侯自称一律定为“寡人”。如神话人物“嫦娥”,本名“姮娥”,至汉文帝刘恒时,为避讳改为“嫦娥”,书中即以“嫦娥”称之。第三,为解决史料过少的困难,按照社会逻辑,展开合理想象,虚构了一些人物和故事情节,充实内容。第四,出于文学创作的需要,对个别人物、时间、事件作适当的艺术性处理。第五,书中描写了一些卜算五行八卦、切阴阳观风水、出现异象灵兆现象,既是西周社会风气和宗教信仰的客观反映,也是吸收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神话传统,以增加趣味性、娱乐性和喜剧性,请读者不要误解。
七、书中人物说明
书中主要出场人物中,真名实姓者34人:商纣王帝辛及妃子妲己,奸臣飞廉,纣王叔父箕子、比干,纣王庶兄微子启,周文王姬昌及长子伯邑考,姜太公,周武王姬发,第一代周公姬旦,第一代召公姬奭,共伯和,周夷王姬燮,周厉王姬胡,周宣王姬静,周幽王姬宫湦(涅),周厉王时期的周公,周厉王时期的召公,芮良夫,鲁献公姬具及儿子鲁真公姬濞,齐献公姜山及儿子齐武公姜寿,晋厉侯姬福及儿子晋靖侯姬宜臼,楚国国君熊延、熊勇、熊严祖孙,宋厉公子鲋祀及儿子宋釐公子举,荣夷公,虢公长父,卫巫。
有姓无名者,塑造完整;实有其人而姓名失传者,塑造姓名;另根据故事情节所需,完全文学塑造了一些人物,共有48人:共国开国国君共伯苏及夫人泉妹,共伯和之父共伯政,共伯和之母,共伯和之妻仙妹,共伯和岳父岳母,共伯和之子共伯华,共国丞相孟尹,共国文臣文寅、礼甲、田获,共国武将武刚、豆猛,万仙山卿大夫盘瓜,共国贪官奸臣叛国贼刑霸、吴天、丁丑、丁卯,共国地痞混七、混八、混九、混十,越国西湖美女小香、小花、小施、小美,召公姬虎之子姬昊,三代凡伯姬刚、姬直夫人即齐国公主姜美、姬强,周厉王之妹即齐武公夫人姬月公主,胙伯姬赖,犬戎之主犬突及儿子犬甲、犬乙、犬丙、犬丁,镐京猎人庚虎、艮头、贰武,荣夷公之弟荣二、荣三,楚国国君熊勇之弟熊蛟、熊犀、熊象、熊鳄,楚国丞相南毐。
另有无名无姓者若干。
面对共伯和的重要历史地位和巨大影响,笔者尽渺小之力所作的浅陋尝试,实为抛砖引玉,不可避免存在着不足乃至谬误,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,提出宝贵意见,以利进一步提高。
让我们带着现代思维,穿越时光隧道,倒回到两千八百多年前,亲身体会这如火烈烈、有虔秉钺、粗犷豪蛮、质野情浓的西周社会,共同观看、升华这一幕幕生动形象、缤纷多彩的恢宏历史剧景吧……
:词曰:
浩浩中华五千年,英雄代代涌现。西周共国豪杰灿。威武布四方,仁义八疆赞。
代行王政十四载,神州国泰民安。确切纪史华夏先。共风惠天下,和传万古远。
——临江仙?共伯和赞
话说我中华民族,在这博大厚重的祖国热土上,历代仁人志士、大众苍生从天地混沌、洪荒遍野的亘古起步,筚路蓝缕,栉风沐雨,艰苦卓绝,接力奋进,创造出璀璨辉煌的中华文明,气势恢宏的屹立东方,映射世界,放出愈来愈亮的华光。
三皇肇基,五帝开业。及至约公元前2070年,大禹治水,历尽艰辛,夙兴夜寐,厥功乃成,端的是万民拥戴,天下宾服,共推大禹即天子位,称王建都阳城,即今河南省登封市告城镇,以嫡长子启为太子,中华第一朝夏朝赫然开国。
又至约公元前1600年,商汤伐桀,建都于亳,即今河南省郑州市,商朝代夏而兴,由于洪涝之灾,数度迁都,乃至第二十位商王盘庚,衡山川水泽之势,度治国安邦之道,迁都于殷,即今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,国势乃稳,因此商朝又名“殷”朝。
第三十二位商王帝辛,谥号纣王,意为“残义损善”,其人身高貌俊,体健身壮,论相堪为美男,又文武双全,智谋过人,论才本可成英明之君。纣王在位前期,尚有一些作为,征伐东夷之乱,维护国家统一,开发江淮地区。但纣王稍有成就,即好色嗜酒,肆意享乐,骄奢淫逸,横征暴敛。纣王又在都城之南建离宫朝歌,即今河南省淇县,广建宫殿楼台,尤嫌不足,又以酒为池,悬肉为林,让男女赤身裸体嬉戏追逐,与美妃妲己日夜饮酒,狂欢不已。
正直忠诚之臣,对纣王的昏行屡加劝谏,纣王恼羞成怒,设立炮烙之刑,在大火之上架设铜板,罚人行走于上,足被烧焦,跌入火中,纣王抚掌大笑。
纣王的叔父箕子,见纣王残暴无端,道不得行,遂率亲随远走于今天的朝鲜,另立国号,为朝鲜文明开化之始。
纣王的庶兄微子启,屡谏纣王,反遭迫害,也出走避难。
纣王另一叔父比干,忠心耿耿,至诤至刚,决意留于朝中,犯颜直谏,以正纣王。纣王日久生烦,勃然大怒:“朕闻圣人心有七窍,尔有圣人之名,朕要观尔心有几窍,来人!开腹挖心!”比干惨遭挖心之刑,死后葬于今河南省卫辉市,墓地建成比干庙,至今仍存,比干之子,以林为姓,子孙繁衍,遍布海内外,天下林姓皆以比干为祖,祭祀不断。
纣王种种惨无人道之举,令官民心寒,诸侯离叛。于今陕西省西部一带的诸侯国周国逐渐壮大,文王姬昌以仁治国,威望日盛,纣王不安,将文王囚禁于羑里,即今河南省汤阴县,文王长子伯邑考冒险探父,图谋挽救,纣王命人将伯邑考捣成肉浆,做成肉饼,送给文王吃,以测试文王卜卦本领,如文王不吃,即有神算智谋,杀之以绝后患。文王手捧肉饼,心中惨叫“吾儿!”为摆脱囚禁,故装愚钝,忍住惨心之痛,连吃三个,方骗过纣王。纣王认为文王非通晓天理之才,谋略不大,放之归国。
文王脱离羑里后,为防止纣王生悔,派兵追拿,不敢从羑里南下走平川大道,而向西迅速进入今河南省林州市的大山中,折而向南经今辉县市拍石头乡,至辉县市区之北的九山西侧山口,知己平安,方坐下歇息,想起食子之肉,肠胃直翻,连吐三口,辉县人把文王呕吐的山口叫吐玉口,世代相传。此事在《封神演义》中,被神化为在西岐连吐三个小兔子。
周文王归国之后,厉兵秣马,又遍访文武人才,求贤若渴,立志灭商。
姜尚,字子牙,因祖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,被封于吕,又名吕尚。姜子牙时家境早败,曾经居住于今河南省卫辉市太公泉村,至今此地仍存其陵墓、祠堂。
姜子牙为了生计,在朝歌买牛杀肉,贩至棘津,即今河南省延津县,直至年老,都无机会遇到英主,施展才华,听说周文王求贤若渴,即至周国,在渭水支流磻溪岸边用直钩钓鱼,边唱边吟,周人以之为怪,愈传愈甚。
周文王闻听姜子牙怪行怪言,思而言道:“斯人歌意,似有高才,寡人治国,正值用人之际,何不面而察之?”于是点起车驾,来见姜子牙。
周文王一行出镐京城,一路寻去,忽见溪水清清,草木茵茵,一老者鹤发银髯,端坐岸边,手持直钩,慨然而歌:“宁取直兮,不行屈兮!王侯伙兮,子牙独兮!”空中一只苍鹰随歌起舞盘旋,文王上前躬身揖手,谦谦言道:“在下乃周国国君姬昌是也,闻先生高才大志,特来问韬略之术。”姜子牙言道:“乡夫野人,不敢劳国君大驾,无术无才,徒娱身耳。”文王又躬身行礼,言道:“乡遗大贤,在下之过也。在下欲布仁义于天下,拯万民于水火,敬请先生相携。”姜子牙拂手笑对道:“久闻国君大人智略过人,治国有方,通晓天理,卦易超群,野人不敢贻笑于大方。”
周文王又言道:“先不言大计,在下且与先生切磋卜卦演易,寻乐若何?在下于掌心书字,敢问先生能卜知否?”姜子牙欣然应之,文王扭身书毕,伸拳于姜子牙之前,姜子牙屈指而卜,念念有词道:“离上艮下,离为火,艮为山,火山旅之卦也。山头生火,火大焚天,当今之天,乃——”姜子牙止住,又对文王耳语道:“当今之天,乃殷商也,国君手掌,必书‘灭商’二字。”文王惊而伸掌,掌心赫然有大篆“灭商”二字,二人相视而笑。
姜子牙又言道:“吾也于掌心书字,请国君卜之。”文王更欣然应之,姜子牙也扭身而书,伸拳于文王之前,文王也屈指而卜,念念有词道:“坤上巽下,坤为地,巽为风,地风升之卦也。风升于地,风大地阔,当今之地——”周文王止住,又复高声言道:“当今之地,乃周国也,先生手掌,必书‘兴周’二字。”姜子牙伸掌,掌心赫然有大篆“兴周”二字,二人相视大笑。
周文王、姜子牙两人对击四掌,摇身而舞,齐声高歌道:“火山旅者,宿鸟焚巢之象也,帝辛昏君,有若宿鸟归林,其巢被焚,必亡国丧身。大周赫赫,有若风生于地,积小成大,必得天下……”二人一唱一和,声激水波,更有群鹰随歌起舞盘旋,翩翩作和。
周文王和姜子牙以卜卦演易而通心为交,易学泰斗、明君贤臣融为一体,相见恨晚。二人又以金木水火土五行配白青黑赤黄五色,推研相生相克之理,同朝代更替相联系。黄帝尚土德,土为黄,黄帝以黄色为旗服而得天下;夏尚木德,木为青,夏朝以青色为旗服,木克土,青克黄,夏得天下;商尚金德,金为白,商朝以白色为旗服,金克木,白克青,商得天下;周应尚火德,以赤色为旗服,火克金,赤克白,必灭商而得天下。
五行配五色五德,轮回生克,导致朝代更替之说,流传后世,秦始皇嬴政征伐六国,定秦为水德,以黑色为旗服,取水克火,黑克赤之意,表示秦朝代周乃天意;汉高祖刘邦又以汉为土德,以黄色为旗服,取土克水,黑克黄之意,表示汉朝代秦乃为天意。以后历朝历代均沿用五行五德五色之说,新朝建立,必“改正朔,易服色。”
五行五德五色轮回生克之事定毕,周文王与姜太公二人又深知以神秘之术为吉兆,鼓舞人心尚可,然单凭五行八卦,火克金,赤克白,何以灭商兴周。五行八卦为虚,强国练兵为实,两人又分析天下大势,研为政之道、攻战之术,姜子牙献《三韬》、《六略》兵书,文王阅之更喜,拜姜子牙为太师,操练大军,尊称“太公”。
周文王姜子牙戮力同心,治国练兵,周国日强,数年之间,天下诸侯纷纷来朝,三分天下有其二。
正当周国日隆日盛之际,周文王身患绝症,山陵崩塌,驾鹤而去。因嫡长子伯邑考已死,次子姬发继位,史称周武王,尊姜子牙为“师尚父”。姜子牙与文王第四子周公姬旦共辅武王,其余众子齐心协力,各显身手,矢志灭商。
周武王、姜子牙、周公殚思极虑,推演进军路线,大军抵达朝歌前夜,必须有一个最佳休兵之地,共邑百泉距离朝歌数十里,两个多时辰即到,又风景秀丽,泉水甘甜,非常适合大战前备战,若派遣一名能员预先潜入百泉,联络乡民,准备粮草枪械,补充军用,必然更有胜算。
文王第20子姬苏,武功高强,机智非凡,时年18岁,主动请缨前往共邑百泉。
共邑,即今河南省辉县市,距商朝殷都仅百余里,距朝歌仅数十里,为王畿之地,直接遭受纣王残暴统治。纣王闻听共邑有百泉之湖,山清水秀,物产富饶,地灵人美,数次来百泉游乐,看中百泉湖中之岛清晖洲,即现在清晖阁之处,欲建离宫,更圈地驱民,征发劳役,勒索珍宝,掳掠民女,无恶不做……百泉人民恨之入骨,姬苏一呼百应,百泉人民在苏门山伐木为九锋枪,细枝为箭,精壮子弟列队操练,武功日强,男女老幼广积粮草,以待大军。
姬苏练兵之余,遇到百泉书香世家及笄之女泉妹,泉妹歌武俱佳,诗文超人,两人一见倾心,一起读书为文,演武练兵,时常对歌于百泉湖畔。
金秋八月,天蓝水碧。一日清晨,姬苏如约至百泉湖畔,边吹奏着自制的树皮笛,边吟唱着当时黄河以北最流行的情歌,顺口改动歌词道:“笛儿笛笛,吧儿吧吧——妹妹其姝,俟我于泉隅,爱而不见,搔首踟蹰……”
笛声歌声,悠悠飘飘。泉妹远远回应道:“笛儿笛笛,吧儿吧吧——哥哥其俊,俟我于泉隅,爱而能见,不须踟蹰……”
古朴悠扬、音节简淳的远古情歌,激得百泉湖水波涟涟,苏门山松叶摇摇。
姬苏、泉妹边歌边近,姬苏唱道:“遥遥西峰,红杉灵芝,哥攀采之,娇妹之颊……”姬苏表示,要到万仙山采红豆杉、灵芝,为泉妹美容。泉妹回唱道:“哥采芝杉,遥遥峰巅,妹逮鲜鲤,慰哥以献……”泉妹表示,要逮百泉湖新鲜鲤鱼,烹烤美味以报答姬苏。
姬苏闻听大喜,示意泉妹等待,立即带领两名随从,急急奔万仙山而去!
泉妹低首赧笑,于清晖洲抓鱼,等待姬苏回来。
却说纣王这日晨起,问奸臣飞廉道:“共邑百泉,贡献鲜鲤美女来否?离宫之建若何?”飞廉回道:“大王息怒,共邑百泉之民刁甚,怠旨慢行,容臣前去查问。”纣王言道:“小邑小泉皆朕囊中之物,朕今日亲赴百泉,品尝鲜鲤美女,勘定宫殿,速备车驾!”
风烟滚滚,马嘶车鸣。纣王率精锐御林军出朝歌向西,过今卫辉市太公泉镇,辉县市裴寨村、常村,两个多时辰,即至百泉。
百泉人远闻马啸人吼,探知纣王到来,皆知大事不妙,纷纷逃跑。纣王马快车疾,霎间冲至百泉湖畔,泉妹正于湖中清晖洲专心逮鱼,全然不知,一老者于湖西岸隔水高声喊道:“小女速逃!狗王来也——”泉妹正好逮住一条大鲤鱼,鱼跃人仰,逃走不及,被纣王带兵团团围住。
奸臣飞廉一见泉妹国色天香,大叫道:“大王,好鱼!好美女!”纣王近观泉妹,叫道:“共邑百泉,鲜鲤美女多矣!朕今日即宿于百泉,品鲜鲤美女也。”泉妹见逃走不得,将剥鱼骨刀藏于身上,准备万不得已之时,与纣王拼命。
纣王命逮住泉妹,暂绑一旁,环视百泉风光,只见山色秀丽,碧波荡漾,叫道:“此洲独处泉中,四水环流,一桥连陆,景秀气爽,鲤虾蟹龟,鲜美可口,为离宫之佳所。速建亭台楼阁,内置香屋,宫成之日,朕要离朝歌,入百泉,移都长驻。”飞廉言道:“只是共邑百泉刁民,屡加阻挡,须杀数个祭刀,方可成宫。”纣王叫道:“当杀速杀!宫成之日,朕还要广置美女,坐于洲中,歌‘关关雎鸠,在河之洲,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。’”飞廉献媚插言道:“窈窕淑女,都是大王的,君子、得不到也,大王、非君子也——”忽感到失言,又急言道:“大王!君子也,大君子、真君子也!”飞廉急得语无伦次,纣王听出飞廉奸巧之性,面露愠怒,飞廉察言观色,急拉泉妹于纣王之前,言道:“大王,眼前此百泉美女,甚是可爱,大王可先品香闻鲜也。”
纣王转怒为喜,双目紧视泉妹,哈哈大笑,上前捏拿泉妹脸颊。
万分危急间,忽东方又一阵风烟滚滚,马嘶车鸣。原来,纣王的妃子妲己知纣王到百泉定无好事,妒意大生,速起车驾紧追而来,正好纣王欲对泉妹无礼,妲己见而怒气横生,然又娇媚言道:“臣妾恐大王劳累,特来为大王松骨摩背,大王有臣妾伴于身旁,可免夜间泉气之寒——”纣王白了一眼妲己:“真乃九尾妖狐也,朕美事完矣——”
飞廉眼珠急转,这奸臣奸诈无比,八面玲珑,速对妲己言道:“贵妃娘娘,百泉山美水美,大王正要亲捉鲜鲤,供娘娘美餐。”又转身悄声对纣王言道:“大王,来日方长,先陪娘娘,待宫殿成就,大王即长住百泉,百泉美女都是大王之物。”
纣王只得先同妲己游百泉。午膳用过,回朝歌而去,飞廉喝令共邑百泉之官,速于清晖洲建造宫殿,又命将泉妹锁于香车之中,带回朝歌。
夕阳西下,姬苏怀揣红豆杉、灵芝,背负一只山獾,兴高采烈,边跑边高声唱道:“哥采芝杉,又逮山獾,只盼天日,速落西山——”
愈近百泉,姬苏愈急,不顾气喘嘘嘘,放声大喊道:“泉妹吾妹!灵芝红杉——”奔至泉畔,忽见众乡邻三五成群,或唉声叹气,或愤愤大骂,只不见泉妹,姬苏惊问何事,一老者涕泪齐下,言道:“殿下!那朝歌狗王,来至百泉,泉女正逮鲜鲤,逃走不及,被狗王掳往朝歌矣!”姬苏大惊道:“那狗王走有几时!”老者叹气道:“晚矣!早已至朝歌也——”姬苏怒气冲天,大叫道:“吾去朝歌,与狗王拼命!”猛力将红豆杉、灵芝、山獾摔于地上,起身即奔!众乡邻急忙拦住,老者劝道:“殿下,那狗王御林军兵强马壮,吾等皆去,也是羊入虎口。”姬苏急得捶头大叫道:“妹妹已入虎口,吾安能坐视不救!吾一人决不独生,要同狗王拼个生死!”言毕,伸臂蹬腿,乱甩众人!老者紧紧抱住姬苏道:“殿下!休要莽撞行事,泉女心灵口巧,定会斗智斗勇,应对狗王。殿下速奔周国,面见圣上,痛陈狗王恶行,求早发义兵!唯有此策,可早救泉女,早救吾共邑百泉!”
众乡邻齐劝姬苏速去,姬苏心急如焚,日夜兼程,至周都镐京,直奔王宫。
周武王、姜子牙、周公正观图议论伐商军务。
姬苏急入,叫道:“王兄!朝歌狗王,残暴无道!于百泉圈地驱民,征发劳役,要建宫殿。又勒索珍宝,掳掠民女——臣、臣弟于百泉、与一女相交甚好,然被狗王掠去朝歌——”姬苏言到此,泪水直流,又双膝下跪连连叩首,双手拉住周武王大叫道:“求王兄立即发兵!”周武王听完姬苏话语,先一笑又沉思言道:“朕日夜思征伐殷商,然发兵之事,事关大业成败,须总度全局,择时而动。”姬苏听周武王无立即发兵之意,更急得捶胸顿足,泪汗并流,姜子牙劝道:“殿下勿须焦急,待老臣卜动神课。”言毕,姜子牙稳稳坐于案几之前,摇动神课,卜而言道:“此卦乃‘雷泽归妹’也,震上兑下,震为雷,兑为泽。雷者,天声发震,主东方之人行暴;泽者,地上积水,主百泉也,雷泽合而为归妹之象也,主少女平安而归。殿下放心,此女于朝歌必毫发无损,安然无恙。吾大军灭殷商之后,尔二人自有天作之合。”
姬苏凝神倾耳,听完姜子牙话语,又追问道:“太公之言当真?”姜子牙笑道:“易经神卦,乃老臣与文王陛下研透天理,推究人事而成,屡试不爽,殿下休再心焦。”姬苏听闻,方有喜色。
周武王言道:“今冬进军,弟速回百泉,多备粮械,准备迎接大军。”
姬苏闻而大喜,速回百泉而去。
隆冬之际,周武王姬发、姜子牙、周公姬旦择日起兵,高举文王灵位之牌,誓师伐商,率领甲士四万五千,虎贲冲锋兵三千,战车三百,浩浩荡荡,东出潼关。大军行至刑丘,即今河南省温县,天降大雨,三日不止,姜子牙接连占卜三次,皆为大凶之卦,姜子牙慷慨激昂而言道:“吾军乃仁义之师,天命天理于吾!万民翘首待吾!殷商之王帝辛作恶多端,民心丧尽,天数已尽!卦卜之事,其要在于驾驭天命为人所用,岂可因卦象不吉而自缚手足!大周必胜!殷商必亡!此三卦乃为天神试吾心志,有何惧之!”姜子牙愤而挥剑东指,大军冒雨踏泥,继续东进。
大军至于戚地,即今河南省获嘉县一带,周武王令筑会盟台,与众诸侯对天盟誓,共战商兵。至今,此地仍存同盟山、武王庙,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。
次日清晨,周军兵分两路,一路由周武王、姜子牙统领,向东北方向百泉进军,另一路由周公姬旦统领,向东经今新乡市区一带折而向北,夹攻商兵。
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成果,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,牧野大战打响。《荀子?儒效第八》载:“武王之诛纣也……朝起于戚,暮宿于百泉,厌旦(厌,通假字,通“掩”,旦,意为黎明。厌旦之意即为黎明之前)战于牧之野,鼓之纣卒他乡。”进而推断,周军于公元前1046年1月19日傍晚至辉县市百泉湖畔。
百泉人民得知周军临至,箪食壶浆,以迎义师,将大军安置到早已准备好的营地。周军将士纷纷痛饮甘美百泉水,士气大振。百泉人民又送周军万枝九锋枪,十万枝利箭,军力倍增。姬苏带领勇敢的百泉子弟,背挎强弓,腰悬箭囊,编入虎贲营中,担任先锋,引领周军。
子夜过去,姜子牙令大军启程,乘夜色赶往朝歌,经今辉县市市区北部苏门大道一带向东,疾行而去。
约十里过去,姜子牙施展卜卦绝技,言道:“六爻皆阳,乾为天之卦,上上大吉!前日三卦皆凶,隐而不扬,恐怠军心。今日大吉,须广传将士,以激士气,天命在吾,大吉大利,战则必胜!此即卦卜演易之根本,在为人所用。”周武王闻而大赞道:“师尚父言高意远!立传三军,神卦大吉,乾为天,必大胜也!”
周军将士闻卜得上上大吉之卦,全军欢呼,士气更振。姜子牙卜卦之地,因此得名“周卜村”,直至今天。
姬苏与百泉子弟兵凭着熟悉地形之便,引领大军迅速过今“辉县常村——裴寨村——卫辉太公泉村”,直指淇县西南的朝歌而去。
黎明之前,周军和商军相遇于朝歌之南放牧之野,商军戈戟如林,排阵劈刺,势若恶浪扑岸!姬苏怒目而瞪,率百泉子弟兵手持九锋枪,驰冲敌阵!只见枪生九锋,攻则九锋齐刺,商军触及即身穿九洞,防则九锋搅抵,商军戈戟难使。周军士气高涨,与百泉子弟兵并排列阵,发起冲锋,商军望风披靡,落荒而逃,姬苏见商兵逃走,大叫道:“放箭!”周军箭飞如雨,商军中箭如猬,周军大胜。
天色渐亮,忽前方狼烟四起,车鸣如雷,马啸如涛,商军战车滚滚而至,纣王在天子华盖簇拥下率御林军亲自出战。纣王本有勇力,于此大军决战,生死存亡之际,作困兽之斗,率军倾巢而出,直寻周武王王旗杀将过去!
纣王御林军个个剽悍无比,又得纣王多年重金豢养,此时皆知与纣王一荣俱荣,一损俱损,于此生死存亡关头,人人拼死冲锋,杀开一条血路,直杀至周武王车旁!
眼见周武王险极,忽听大喝:“休伤吾王!”只见姬苏率百泉子弟兵冒死相护,抵住商兵戈戟。姬苏瞅见纣王,仇人相见,分外眼红,张弓搭箭,猛射而去!
纣王心觉有异,晃身而躲,箭中于肩!周军军心大振,排山倒海般冲杀过去,纣王御林军人人胆寒,溃败如山倒。纣王在贴身卫士死命保护下退入朝歌鹿台宫中。
周军团团围住鹿台,纣王眼看江山倾倒,走投无路,攀至宫殿之顶,周军放起大火。姬苏不顾伙伴阻挡,纵身跃上宫墙,层层攀爬急追,接近纣王,姬苏更双目发赤,怒火喷涌,猛枪急刺,纣王躲绕两圈,筋疲力尽,无处逃生,只得双目一闭,纵身一跳,跃入大火之中!
姬苏恨犹未尽,瞄准纣王火中之影,飞枪猛掷而去!正中其身!
姬苏见纣王身死,方飞身而下,身后鹿台轰然倒塌!姬苏全然不顾,急奔后宫连呼带叫,寻找泉妹,只见烟尘滚滚,尸横遍地,哪有踪影!
姬苏正急得五内俱焚间,忽听宫外一处民宅中传来熟悉的“哥哥”声,寻声而望,只见泉妹笑颦如花而出。原来,机智的泉妹被带至朝歌后,心灵口巧,步步不离妲己,呼为姐姐,服侍得妲己舒服至极,处处开心。妲己见泉妹是个无非分之心的乡村小妹,怜爱之心加醋妒之意,千方百计使纣王难近泉妹,泉妹见周军攻至,趁机逃出。
国恨已雪,情仇已报,心花怒放的姬苏和毫发无损的泉妹相会于胜利声中。
姬苏正欲与泉妹细话分别之情,忽传令兵急奔而至,叫道:“圣上有旨!速速捕拿溃逃敌兵,不得有误!”姬苏心中一震!迟疑片刻,只得对泉妹言道:“妹、妹先回百泉,待军务完毕,吾即速回!”泉妹三步一回首,姬苏望眼欲随而不能,最后狠心猛力挥手,扭身速奔而去!
姬苏急见周武王,言道“王兄!臣、臣弟有要事欲回百泉。”周武王言道:“弟智勇双全,征战有功,救朕于危难之中,追杀帝辛于鹿台之上,朕将与弟同归镐京,大加封赏。”姬苏闻言垂头丧气,又速昂首挺胸,慨然言道:“臣弟愿追随王兄,再立新功!”周武王颔首而赞。
大功告成,周武王下令出榜安民,昭告天下,殷商已灭,天下归周。
周武王命三位弟弟管叔、蔡叔、霍叔率兵留于商都一带镇守,监视纣王之子武庚及商民。又命将传至商朝的大禹所铸九鼎及典籍文牍运回镐京,以表奉华夏正朔,继神州大业。
纣王庶兄微子启,闻听周军灭商,肉袒而缚,带棺来见周武王,跪而泣道:“帝辛暴行,祖耻族羞,臣屡谏不从,反遭其害。今陛下行仁义,安万民,诚臣之心愿也。”周武王降阶,亲释其缚,言道:“龙生九子,子子不同,昏则昏去,贤则贤来。朕继天下,德布四方,深盼百贤共禳大业,愿重待卿归,望勿恐慌。”
周武王驾回镐京,命四弟周公姬旦广招天下文士,搜辑三皇五帝和夏商典章礼仪,损益取舍,汇精聚华,统编为《周礼》,为治理天下大宪,内有邦国建制,政法文教,礼乐兵刑,赋税度支,膳食衣饰,寝庙车马,农商医卜,工艺制作,各类名物、典章、制度,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。中国历朝历代和周边邻国皆奉《周礼》而立国,直至今天,《周礼》仍以各种方式存留于中国社会之中,并影响世界。
《周礼》定分封制:周王为天子,都城“镐京”,诸侯称“国君”,都城称“国都”。天子将土地、人民封给王族、功臣和先代君王之后,建立诸侯国,诸侯在封国内享有政治、经济、军事等全权,并传于子孙世袭,诸侯定期朝觐周王、贡献财物、随时应召带兵作战。诸侯分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五级,诸侯国内又层层分封,诸侯封子弟、臣下为卿大夫,卿大夫封子弟、臣下为士。分封制下,形成天子、诸侯、卿大夫、士四级政权,上级统领下级,下级服从上级,级级君臣秩序森严,不得违犯。
分封制在当时落后的生产力和交通条件下,将地方交与诸侯全权管理,其优点为:降低管理难度,有效巩固政权稳定,开拓疆域等,是当时最佳治国方法;其缺点为:天长日久,世代更替,血缘关系和感情疏远,诸侯独立性越来越强,中央控制力越来越弱,造成秩序混乱,诸侯混战。
《周礼》定宗法制:以血缘关系定家族之人的身份、权位,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长子为中心,继承爵位、财产和属下,为大宗,其余兄弟为小宗,大宗统辖小宗,小宗服从大宗。周天子的嫡长子孙代代继承天子之位,为天下大宗,诸侯为小宗;诸侯的嫡长子孙代代继承诸侯之位,在封国内为大宗,卿大夫为小宗;卿大夫的嫡长子孙代代继承卿大夫之位,在封地内为大宗,士为小宗;士在封地内为大宗,士的子孙代代继承士之位,民间百姓家族也代代以长子为家长。
宗法制等级森严,尊卑有序。其优点是防止争权夺利,维护家族和政治的稳定;其缺点是完全以血缘关系为依据用人,丝毫不重视才干与品德,形成天生的不平等,即是在统治者家族之中,也无民主,不利于选贤任能,阻碍社会发展。
现代社会,宗法制已经消亡,但中国传统的宗法思想仍然存在,其积极作用为重视血缘亲情,和睦家庭亲友关系,尊老爱幼,形成血浓于水的思想感情,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、凝聚力;其消极作用是过分重视血缘人情,划分亲疏远近尊卑,影响民主平等意识,在社会中形成亲缘关系网,任人唯亲,阻碍民主法治建设。
《周礼》定井田制:天下土地归周王所有,周王将土地和人口分封于诸侯,诸侯再分封于卿大夫,卿大夫再分封于士,受封者只有使用权,没有所有权,不得买卖转让。土地之中,道路和沟渠纵横交错,形成“井”字,称为“井田”,井田由奴隶和平民集体耕种,收获物归各级领主所有。
分封制、宗法制、井田制三种制度互为表里,相辅相成,周王身兼天下君主、最大家长、土地所有者,国家、家庭、土地三位一体。
却说《周礼》既成,周武王将王族、功臣、先代君王之后,逐一叙亲叙功,列等排序,反复斟酌,定下爵位名册,行分封大典。
周武王于镐京之东,择朝日向阳万年吉地,筑封爵台,台分三层,层高三丈,共高九丈,气势巍峨。集九州之土之宝于其上,底层插九九八十一面象征大周火德的赤色旗,中层插八八六十四卦的卦形旗,上层插大周天子龙旗。旌旗飘扬,影映四野。
周武王择定吉日,与受封诸侯沐浴斋戒,禳天敬神三日。
吉日辰时,日出东方,华光普照,钟鼓齐鸣,琴瑟共弹,笙箫同奏。周武王龙行虎步登上封爵台,焚香祭告天地万神、列祖列宗,侍臣手捧金册、宝典、爵印随其后。
司礼官高宣:“首封——轩辕黄帝嫡传后孙——”
黄帝嫡传后代恭跪于下。
周武王封道:“咨尔爱卿——黄帝乃华夏之祖,尔承继华夏第一贵胄华脉,封为公爵之位,享国于蓟。择日就国,敬宗安民,长扬黄帝圣风——”蓟国,于今北京市。
黄帝嫡传后孙三叩九拜,三呼“万岁、万岁、万万岁——”
司礼官又宣:“授土——授民——赐金册、宝典、爵印——”
周武王亲持木耜,于九州之土中铲土而出,又以五彩锦绣包之,赐于黄帝嫡传后孙。又一一赐于金册、宝典、爵印。
黄帝嫡传后孙又三叩九拜,三呼万岁,谢受封之恩。
继而又封尧、舜、禹的后代。
纣王庶兄微子启为商汤的后代,封于宋国,公爵,都城睢阳,于今河南省商丘市。
周公姬旦封于鲁国,公爵,都城曲阜,即今山东省曲阜市,姬旦留于镐京辅政,长子伯禽就国,典章礼仪、一应所用同天子一样,代天子掌管东方诸侯。
周公次子伯羽,又名君陈,留于镐京,代代承继周公封号及官职。
周公第三子伯瞵,庶出,封于凡国,伯爵,都城凡城,于今河南省辉县市北云门镇后凡城村。
周公第七子伯翅,庶出,封于胙国,伯爵,都城胙城,于今河南省延津县胙城乡。
周武王另一弟召公姬奭,封于燕国,于今北京市房山区董家林村一带。召公留于镐京辅政,长子姬克就国。另一支子孙留于镐京,代代承继召公封号及官职。
姜子牙封于齐国,公爵,都城营丘,于今山东省昌乐县,后迁于临淄,即今淄博市。
周武王三弟管叔姬鲜封于卫国,于今河南省淇县。
周武王五弟蔡叔姬度封于鄘国,于今河南省新乡。
周武王八弟霍叔姬处封于邶国,于今河北省邯郸。
司礼官又高宣:“姬苏殿下——听封——”
姬苏闻言,忙跪于地。
周武王封道:“咨尔爱弟——弟先潜入百泉,侦察敌情,为大军决战备粮草军械,箪食壶浆,以迎大军。又做先锋,连破商兵,屡立战功,更于至危至急之时,率军抵挡纣王御林军,矢中纣王之肩,救朕危难,继驱纣王于鹿台,赶纣王投火自毙。爱弟厥功甚伟,封为伯爵之位,享国于共。择日就国,敬宗安民——”
姬苏闻听受封诸侯,喜笑形于色,又急敛容,三叩九拜,三呼:“万岁!万岁!万万岁——”
司礼官又宣:“授土——授民——赐金册、宝典、爵印——”
周武王亲持木耜,于九州之土中铲土而出,又以五彩锦绣包之,赐于姬苏。又一一赐于金册、宝典、爵印。
姬苏又三叩九拜,三呼万岁,谢受封之恩。
公元前1046年,共国赫然开篇,姬苏名列大周诸侯,为共国开国国君,人称共伯苏,即共伯和之祖。
其余王族功臣也一一受封。
大封诸侯毕,周武王同众诸侯会盟。周武王先刺破手指,滴血于酒,受封诸侯按爵位之序,仿效周武王,刺破手指,滴血于酒。周武王首先端起酒爵,高呼道:“大周开国,万世维盟!子子孙孙,永和相安!”言毕,举爵一饮而尽!
众诸侯齐高举酒爵,齐呼道:“万岁!万岁!万万岁——”齐一饮而尽!
周武王又率众诸侯立誓,按五行八卦九宫方位,武王居于中土之位,众诸侯环而为圆,层层拱随,共捧书写盟书的竹简,周武王高呼道:“今者大周开国,君臣共盟!敬祈天地万神、列祖列宗!乃盼天地之和、万物之安、万民之福!”
周武王言毕,又率众诸侯顿足!摇身!踏着节奏鲜明、铿锵有力的钟鼓大乐翩翩起舞,边舞边歌道:
三皇肇基兮五帝立国,夏商灿灿兮江山代传!
大周赫赫兮华然开篇,君臣际会兮怀昔追远!
万国封毕兮官爵定序,万世稳泰兮万民乐安!
泱泱天地兮日瑞风和,浩浩神州兮百业兴灿!
巍巍高山兮俯首称安,滔滔大河兮驯躯息澜!
千原平坻兮五谷葱茏,百兽壮圆兮肴肴鼎盘!
掬诚相伴兮众志成城,万人齐心兮星移斗转!
共宗共亲兮同脉同源,血浓于水兮瓜瓞连绵!
神躬圣体兮代代相传,江山永昌兮万里永安!
天地万神兮护佑大周,敬拜恭尊兮伏惟尚飨!
歌声古朴粗犷,激扬于天地之间,波飞音亢,回声荡荡。
年龄最小的诸侯共伯苏一直掩不住满脸兴奋,脚步生生,紧随而舞。
最后,周武王率众诸侯又齐捧竹简,向天高敬,一起爆声:“万岁!万岁!万万岁——”
入夜,灯笼火把高举,如同白昼,周武王大宴百官诸侯,豪爽大发,高声喊道:“今者大周开朝盛典,名传万古!朕与众爱卿通宵狂欢,将出大禹九鼎,烹天下美味,饮玉露琼浆!”
只见军士推上大禹所铸九鼎,升火而烹,周武王又高声喊道:“大禹九鼎,传国重器,大周一统,只此一用!朕与众爱卿共享之!”众诸侯齐声高呼:“万岁!万岁!万万岁——”
遵《周礼》之制,大禹九鼎之内,依次放置全牛、全羊、乳猪、干鱼、干肉、胃肚、皮肤、猪肉、鲜鱼,众诸侯啖鲜饫肥,大朵快颐。
侍臣又推上八簋,内盛瓜果粮菜之物,众诸侯又欢呼而食。
九鼎八簋上毕,周武王又高喝道:“观八佾之舞!”八佾之舞乃天子所观之舞,只见八八六十四名绝色美女,遵《周礼》之规,排成八八之列,伴着雅乐起舞。众诸侯边饮美酒、食美味,又伸颈瞪目,心漾神飞,君臣其乐融融,大醉至子夜方眠。
共伯苏连日得意非常,想到自己排行20,年岁最小,然立下大功,得封诸侯,乐得忘乎所以,心中急欲到共国坐享国君之位,更思与朝思暮想的泉妹成亲,竟不辞而别,唤起随从,备起车驾,驱马急回乡而去!
车驾出镐京东门,共伯苏更归心似箭,亲自扬鞭催马,忽听后面蹄声得得,有人高喊道:“共伯大人!速速回京——”
正是:少年得志勿忘形,修心炼性应有时。
欲知来人何事,且听下回分解。
最新评论